72小时内查明突发传染病原 与时间赛跑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72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过是短短三天,但对于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与时间赛跑,越快越能挽救更多生命。
在江苏省疾控中心,一接到疫情报告,便会立刻组织人员奔赴疫情一线,调查处置,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尽快做出预判。在这里,一支30人左右的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常年待命。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的检测系统。针对突发不明原因疫情中的未知病原筛查,建立了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样本深度测序分析技术,形成了对新病原体的识别鉴定能力。
专项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表示,72小时内筛检标本识别新病原,使我国传染病检测技术和诊断试剂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明显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初步揭示了不同地区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疹和脑炎脑膜炎五大症候群病原谱,分离了一大批菌毒株,通过病原学数据的获得,深化甚至修正了以往从临床诊断上对地区传染病流行病原的认识,为深入研究积累了珍贵的本底资料。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通过项目实施,我国初步形成了“临床-疾控-科研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锻炼和提高了防控队伍的病原检测、分析和新病原研究发现的技术能力,并在H1N1流感、H7N9流感监测和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应用于我国应急队伍在塞拉利昂的实验室检测;新发现H7N9、H10N8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并与全球共享病毒检测技术,为全球流感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病毒没护照,传播无国界。”高福表示,抗击埃博拉病毒不仅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从中汲取了我国在海外防控传染病的“经验和营养”。
此外,针对H7N9流感这一新发传染病,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中承担任务的研究团队,利用专项研究中的技术和组织基础,积极开展了H7N9病毒的病原识别与确认、诊断与治疗等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并积极防控疫情,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美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赞中国具有同美国同样的快速发现并确认新发传染病病原的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联合考察报告》中表示:“中国对H7N9流感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循证应对可作为今后类似事件应急响应的典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yedanguan001.com/wenzhang/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