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使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液氮罐表面温度的 详细操作步骤,涵盖准备工作、检测流程、数据判读及安全注意事项,确保精准判断罐体真空性能:
-
红外测温仪:选择量程覆盖 -30℃~100℃、精度 ±2% 或 ±2℃(取较大值)的工业级测温仪(如 FLUKE、Testo 品牌),具备单点测温及区域扫描功能;
-
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检测时间、罐体编号、各区域温度数据;
-
辅助工具:干燥抹布(擦拭罐体表面污渍,避免影响测温精度)、手套(防低温冻伤,建议使用防冻手套)。
-
检测环境温度稳定(建议 20℃~30℃,避免空调直吹或阳光直射罐体);
-
罐体需 静置 30 分钟以上(避免刚开盖后内部低温影响表面温度,建议在加液后 2 小时或未开盖状态下检测)。
-
关闭罐体所有阀门(如进液阀、放空阀),确保处于密封状态;
-
用干燥抹布擦拭罐体表面,清除结霜、水珠或灰尘(结霜区域需自然融化后再检测,避免冰层隔热干扰数据)。
-
开机后校准至 “表面温度” 模式,发射率设置为 0.95(铝制罐体常见发射率,若罐体为不锈钢材质,发射率调至 0.90);
-
距离罐体表面保持 10~30cm 检测距离(按测温仪说明书推荐距离,确保光斑完全覆盖被测区域)。
检测区域
|
检测目的
|
操作要点
|
罐颈(开口处)
|
初步判断密封与真空状态
|
环绕颈部 360° 扫描,正常应有轻微温度梯度(接触外界空气,温度略高于罐体中部,约 15℃~20℃);若局部温度<10℃,可能密封垫失效或真空层上端漏气。
|
筒体侧面
|
排查真空夹层整体性能
|
从部到底部纵向扫描,每 10cm 记录一个数据点,正常温差≤5℃;若某区域温度骤降(如从 20℃突降至 10℃),提示对应位置真空失效。
|
焊缝连接处
|
检测焊接部位密封性
|
重点扫描罐体与底座、提手焊接处,以及上下封头焊缝(应力集中易开裂),若焊缝周边温度比相邻区域低 5℃以上,可能存在微漏导致真空流失。
|
底座与支脚
|
检查底部隔热性能
|
检测底座金属支架温度,正常应与室温接近(≥15℃);若底座发冷(<10℃),可能真空层底部破损,低温传导至支撑结构。
|
阀门与接口
|
排查阀门密封是否漏气
|
检测进液阀、安全阀表面温度,正常与罐体表面一致;若阀门手柄或接口处温度明显低于罐体(如温差>10℃),可能阀门密封圈老化导致液氮微漏。
|
-
绘制罐体简易示意图,标注各检测点温度(如 “颈部左侧 18℃,右侧 17℃”);
-
记录检测时间、环境温度、罐体当前液氮存量(如 “2025 年 5 月 14 日,室温 25℃,罐内剩余液氮 30%”)。
-
整体温度:在室温 25℃环境下,罐体外壳温度 ≥15℃(真空层有效隔热,仅少量低温通过传导散失);
-
温度均匀性:各区域温差 ≤5℃(除罐颈因接触外界空气可能略低外,筒体、底座温度应相对均匀);
-
温度稳定性:重复检测同一位置,10 分钟内温度波动 ≤2℃(无持续下降趋势)。
-
局部低温:任一区域温度 ≤10℃(如筒体中部出现 10℃以下低温点),或某区域温度比相邻点低 ≥8℃,提示对应位置真空层破损;
-
温度梯度异常:从罐颈到底部温度呈 “断崖式下降”(如部 20℃,中部 15℃,底部 5℃),说明真空层整体失效,低温从底部泄露;
-
持续降温:间隔 30 分钟两次检测,同一位置温度下降 ≥3℃(排除环境温度降低因素),表明真空层正在缓慢漏气。
-
防护装备:检测时佩戴 防低温手套 + 护目镜,避免罐体表面冷凝水接触皮肤(-196℃液氮溅出可导致冻伤);
-
测温仪使用:勿将测温仪激光瞄准器直射眼睛,避免长时间对准太阳或强光源校准(影响传感器精度);
-
异常处理:若检测发现低温区域,立即停止使用罐体,优先转移内部样本至备用罐,再联系厂家检修(真空层维修需专业设备,不可自行拆解)。
-
场景:检测 20L 液氮罐(铝制外壳,室温 22℃)
-
检测结果:
-
罐颈温度:16℃~18℃(正常);
-
筒体中部:20℃(均匀);
-
底座支架:21℃(与室温一致);
-
结论:真空度正常,无需额外处理。
若检测发现底座温度仅 8℃,且筒体中部有 12℃低温点,则判定为 底部真空失效,需立即转移样本并报修。
通过上述步骤,可快速定位液氮罐表面异常低温区域,结合蒸发率检测(如称重法),能更精准判断真空度是否正常。建议对重要罐体建立 温度检测台账,定期(每月)记录数据,通过趋势分析提前发现真空性能下降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