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操作人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伸手取液氮罐里的样品时,手刚靠近罐口就被 “刺疼”,甚至不小心碰到罐壁或液氮溅到手上,导致冻伤。液氮温度低至 - 196℃,即使短暂接触也可能造成皮肤冻伤,严重时还会损伤深层组织。其实这类冻伤问题多是操作中的安全漏洞导致,找准问题根源就能有效避免。
一、漏洞 1:防护装备选不对,“普通手套” 成隐患
很多人图方便,用普通橡胶手套或棉布手套接触液氮罐,殊不知这类手套根本不具备耐低温性能 —— 普通橡胶手套遇液氮会变硬、开裂,无法隔绝低温;棉布手套会吸收液氮,反而让低温长时间接触皮肤,加速冻伤。
正确选型:必须使用专用耐低温手套,材质优先选丁腈橡胶或多层复合棉(内层透气、外层耐低温),手套长度要覆盖手腕至小臂(避免操作时罐口低温冻伤手腕),厚度以 “能灵活操作样品夹,又能隔绝低温” 为宜(通常厚度 3-5mm);若需要频繁伸入罐内取样品,还可搭配耐低温护臂(材质同手套),进一步减少皮肤暴露。
使用注意:每次使用前检查手套是否有破损、开裂,若手套沾到液氮,立即脱下并擦干手部,待手套恢复常温后检查是否有漏气(可充气测试),破损的手套禁止使用。
二、漏洞 2:操作姿势不规范,“伸手过深” 易接触低温
取样品时若手臂伸入罐内过深,或手部靠近罐口边缘(罐口因液氮汽化会形成低温区域,温度可达 - 50℃以下),很容易被低温冻伤;另外,若样品夹没夹紧样品,导致样品滑落,液氮溅起也会造成冻伤。
规范操作步骤:
-
取样品前,先调整站立姿势,身体与罐体保持 30cm 距离,手臂自然弯曲,避免整只手臂伸入罐内(仅让样品夹头部进入罐内即可);
-
用样品夹夹紧样品后,缓慢向上提起,避免动作过快导致液氮溅起;
-
样品取出后,先将样品移至远离罐口的操作台,再放下样品夹,不要在罐口正上方操作;
-
若不慎有少量液氮溅到皮肤,立即用干毛巾轻轻擦拭(不要揉搓,避免损伤皮肤),然后用 37-40℃的温水浸泡(水温不可过高,避免温差过大加重损伤),若冻伤严重,立即就医。
三、漏洞 3:罐体无辅助结构,“敞口操作” 风险高
部分老式开式液氮罐没有防溅挡板或样品架,取放样品时罐内液氮容易晃动、溅出;若罐体没有固定,操作时不小心碰倒,还会导致大量液氮泄漏,造成严重冻伤事故。
整改措施:
-
给开式液氮罐加装防溅挡板(可选用不锈钢材质,高度 10-15cm,安装在罐口内侧,不影响样品夹伸入);
-
在罐内放置分层样品架(根据样品高度调整层数,让样品远离罐底液氮,减少取放时接触液氮的概率);
-
将液氮罐固定在专用支架或地面上(支架需防滑,地面要平整,避免罐体倾倒),支架周围设置防护栏(高度不低于 50cm),防止无关人员靠近;
-
若经常需要取放样品,建议更换为 “抽屉式” 或 “侧开门式” 液氮罐(这类罐体取放样品时仅局部敞口,液氮溅出风险比开式低 60%)。
日常预防:做好培训和检查
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参加液氮罐安全培训,模拟冻伤应急处理流程;每天使用前检查防护装备、罐体固定情况、防溅结构是否完好;在液氮罐旁张贴 “操作规范” 和 “应急处理流程” 海报,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安全,从源头减少冻伤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