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罐内样品莫名污染?4个关键排查点与清洁方案
实验室或医疗机构在使用液氮罐存储细胞、试剂等样品时,偶尔会遇到“样品解冻后发现污染”的问题——细胞出现异常增殖、试剂浑浊,排查后发现其他环节无问题,终锁定是液氮罐内污染导致。这种情况不仅浪费样品,还可能影响实验或诊疗结果,其实只要找准污染源头,做好清洁维护,就能有效避免。
若液氮罐长期未清洁,罐内会残留样品碎屑、冻存管破裂后的试剂残留,这些杂质在液氮汽化过程中会附着在罐壁或样品表面,随着时间推移滋生细菌、霉菌;另外,若之前存储过污染样品,未彻底清洁就继续使用,也会导致交叉污染。
清洁步骤:
-
先将罐内剩余液氮排空(注意在通风良好的室外操作,避免液氮汽化导致缺氧),待罐体恢复至常温(通常需要
24-48 小时,不要用加热设备加速升温,避免损坏内胆);
-
用干净的软布蘸取
75% 医用酒精,擦拭罐内壁、罐口、密封盖内侧(重点清洁角落和接缝处,这些地方容易残留杂质);
-
若罐内有顽固污渍(如干涸的试剂残留),可用软毛刷(刷毛要软,避免划伤内胆)蘸取酒精轻轻刷洗,刷洗后用干布擦干;
-
清洁完成后,将罐体敞口放置在通风处,让酒精完全挥发(约
2-3 小时),再检查罐内是否有残留水分或污渍,确认干净后才能重新充装液氮。
清洁周期:普通存储场景(存储常规样品)每
3 个月清洁 1 次;若存储易污染样品(如生物活性样品),每月清洁 1 次;若发现有冻存管破裂,立即排空液氮并清洁罐体。
取样用的镊子、冻存管架、手套等工具若未彻底消毒,会携带细菌、病毒或杂质,每次伸入罐内取放样品时,这些污染物会落在罐内或样品表面,导致污染。比如用未消毒的镊子夹取细胞冻存管,镊子上的细菌会随冻存管进入液氮,解冻后细菌复苏,导致细胞污染。
消毒规范:
-
金属工具(镊子、冻存管架):每次使用前用高压蒸汽灭菌(121℃、103kPa,灭菌
20 分钟),或用医用酒精浸泡 30 分钟后晾干(注意酒精浓度不可过高,75% 酒精消毒效果);
-
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手套,每次操作前更换,若手套接触过外部环境,立即更换新手套;
-
样品容器(冻存管、试剂瓶):存储前检查是否有破损、漏液,确保密封完好,且容器外壁需用酒精擦拭消毒,避免外壁携带污染物。
液氮罐的密封盖若出现密封圈老化、盖体变形,会导致密封不严,外界的灰尘、细菌、湿气会通过缝隙渗入罐内,污染液氮和样品;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渗入的湿气会在罐内结冰,解冻后会滋生细菌。
排查与修复:
-
每周检查密封盖:观察密封圈是否有裂纹、变硬、变形,若有则立即更换同型号耐低温密封圈(建议选用硅橡胶材质,耐低温
- 60℃以下,且不易老化);
-
检查盖体是否变形:将密封盖扣在罐口,观察是否有缝隙,若盖体变形,可联系厂家更换盖体,或在盖体与罐口接触处加一层耐低温密封垫(厚度
1-2mm),增强密封性;
-
每次关闭密封盖时,确保盖体扣紧,避免未扣严导致密封失效。
若充装的液氮纯度不足,含有灰尘、水分或其他杂质,这些杂质会随着液氮进入罐内,附着在样品表面,导致污染。比如使用工业级液氮(纯度
99.9% 以下)存储生物样品,其中的杂质会影响样品活性,甚至导致污染。
选型与充装建议:
-
根据存储样品选择液氮纯度:存储生物细胞、试剂等敏感样品,需选用医用级或实验室级液氮(纯度≥99.999%);存储普通金属样品,可选用工业级液氮,但也要确保纯度≥99.9%;
-
选择正规供应商:充装前确认供应商资质,要求提供液氮纯度检测报告,避免购买劣质液氮;
-
充装时注意卫生:充装用的软管每次使用前用酒精消毒,避免软管内残留杂质污染液氮;充装过程中不要让软管触碰地面或其他污染物。
清洁维护后,建议定期抽检罐内样品(如每 1 个月取 1-2
个备用样品解冻检测),观察样品是否有污染迹象;同时记录每次清洁时间、液氮充装情况、样品存储种类,通过数据对比及时发现污染隐患,确保样品存储安全。